8月23日,中新集團披露2022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23億元,同比增長17.44%;實現歸母凈利潤8.42億元。中新集團表示,2022年,該公司繼續圍繞“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既有“園區開發運營”挑起主體大梁,也有“產業投資”和“綠色公用”兩翼做重要支撐,深度挖掘產城融合園區業務價值和拓展空間,在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新冠疫情影響下,公司發展良好,營收穩定增長。今年5月,在業內產業新城運營商評價研究中,中新集團蟬聯2022中國產業新城運營商綜合實力TOP10首位,中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被評為行業上市企業“十大金牌CEO”,競爭優勢和品牌價值凸顯。
高水平產城融合構筑長期價值增長引擎
園區開發運營(產城融合園區和區中園)核心主業是中新集團業務的中堅力量。上半年,園區開發運營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0.21億元,毛利13.54億元。
在深耕蘇州工業園區的前提下,中新集團制定了“立足蘇州,深耕長三角,關注全國重點城市,適度探索一帶一路”的產城融合園區目標區域布局戰略,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親商、軟件轉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產城融合園區開發運營經驗,通過不斷優化商務模式,形成層級清晰、錯位互補、架構合理的業務體系,并圍繞“產業發達、配套完善、綠色低碳、開放創新”,推動各園區實現高水平產城融合。
中新集團通過強化線上線下多渠道招商,區中園各載體項目取得逆市增長的好成績,如蘇州園區內工業載體綜合出租率超95%,其中入駐企業不乏世界500強、科技領軍人才、高新技術等企業,載體內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在區中園拓展方面,積極在長三角布局,業務已覆蓋鎮江、常州、南通、嘉善、無錫、蘇州等區域,累計拓展面積超1800畝,在建、擬建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已儲備包括外資、上市公司等近百家在內的意向客戶。未來,公司將結合長期發展需要適時啟動REITs等資本市場運作,進一步擴大管理規模,實現可循環滾動開發。
兩翼齊飛持續孵化 新增長極可期
在產業投資方面,中新集團圍繞園區開發運營主業,立足園區主導產業,充分發揮資金優勢,以投促招,做優做強做大產業投資,拉動基金帶動優質科創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投資落地,促進蘇州工業園區及各產城融合園區產業發展。截至目前,產業投資已初具規模,基金返投項目覆蓋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等“專精特新”投資領域,和各產城融合園區主導產業匹配度高,在取得良好財務回報的同時,對園區開發運營主業賦能成效顯著。截至上半年,中新集團累計認繳金額約30億元,拉動基金落地規模超500億元,其中落地蘇州工業園區的規模超200億元;外部基金累計返投金額約82億元,拉動項目總投資約314億元;直投方面累計認繳金額約3.4億元,拉動總投資約35億元。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中新集團在做好傳統城市公用事業及污泥處置、工業廢水處理、危廢處置等綠色環保業務,服務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在新能源、新環保等新賽道上加速發力。
作為園區開發運營主體,中新集團充分利用品牌和資金優勢,加快發展以分布式光伏為重點的新能源業務和以表面處理產業園為核心的新環保業務。在新環保業務方面,開發海門綠島、啟東表面處理等產業園項目;在新能源業務方面,下屬參控股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逐步構建起協同聯動、共贏發展的新能源發展體系,積極利用蘇州工業園區內的企業資源和蘇州以外的項目資源,上半年簽約華星光電、現代汽車、張化機、連云港啟創、五洲船舶重工等多個分布式光伏項目。未來中新集團將繼續立足蘇州工業園區和各產城融合園區,重點關注長三角區域,加大分布式光伏資源獲取能力。
中新集團表示,公司三大業務雖屬不同行業,但三位一體,互相賦能。園區開發運營主業既能為產業投資提供優質項目源,又能為分布式光伏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專業的招商能力還能為區中園提供招商支持;區中園既能為產業投資提供優質項目源,又能與綠色公用共同打造表面處理園等特色產業園區;產業投資可賦能主業發展,促進產業導入;綠色公用既能為表面處理園等區中園項目提供核心技術和服務,又能推動綠色低碳園區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公司在各板塊業務,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領域的持續發力以及各板塊之間協同效應逐步釋放,中新集團發展優勢及效益將更加凸顯,業績增速可期。